不将颜色媚春阳――柳咏絮其画其人
作者:李占恒
柳咏絮的画,如果用简练的话作以概括,明人薛纲的诗句“我爱幽兰异众芳,不将颜色媚春阳”,是再恰当不过的了。不媚,即不落俗套,不做廉价的买卖,在描绘“春阳”的艺术实践中,追求“异众芳”――强调自己的创作思想,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。
咏絮出身名门,父亲柳子谷是丹青大师,自幼随父习画,家学厚重,后就读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,毕业后,先后任中专教师,大学教授。一套由她主编的国家级《中学生美术教材》,在教育别人的同时,也规范了自己。规范作为基础,可攀高峰;若墨守陈规,则成为沉重的包袱,坠入程式的巢 臼。
早在1956年,咏絮的《游鱼与芙蓉》入选全国美展,并且反响甚佳,此画不但被国家对外文委收藏,还远赴欧洲,参加维也纳等地画展,此时咏絮只有19岁。知咏絮者莫如其父,言如何抵达理想的峰巅,老人家为女儿做了设计;当务之急,应马上沉寂下来,蓄势待发,等待突破。
加强笔墨修养,体悟经典作品、借鉴姐妹艺术、置身生活源泉,此四法,咏絮坚持数十年,无一日懈怠,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绘画风貌。
探索之路无捷径可走,突破在探索中悄然显现。1980年,咏絮作《空谷幽兰》,子谷读罢,欣然命笔,为女儿的画题字:“咏絮用彩墨画兰,别有新意。”咏絮的重大突破出现在1996年,至今她仍保持着旺盛的探索精神。
凡习画者,无不在梅兰竹菊“四君子”上下功夫,但是能在“四君子”上有所突破,十分困难。以兰竹为例,上溯宋元,下至当今,古有郑板桥……今有柳子谷……向大师挑战,等于向历史挑战。咏絮并非不知其难,其父就立在身边!但是她仍在“四君子”上下了苦工。
咏絮的竹兰,既风姿儒雅,又气质激扬;既有书卷气,又呈蓬勃生机。达到了雅俗共赏之最高境界。
咏絮在画“兰”的作品上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风貌,如:她在《芳菲菲兮袭余》写到:“画兰者多以浓墨写叶,淡墨写花,今吾以水墨写叶,色墨写花,另有一番情趣。”又如《幽谷兰花》,她借用明人薛纲的诗句表明自己的艺术见地:《我家幽兰异众芳,不将颜色媚春阳,西风寒露深林下,任是无人也自香》。咏絮的兰,思想上,以兰为友,寄情于兰,表现兰的性格,昭示画者的人生态度,追求一种境界,一种气质,一种情调;在技法上,以书法用笔入画,提、按、转、折运用自如,利用墨色的干、湿、浓、淡和兰叶、花朵的相互穿插、开合、争让、回拢等关系,构成强烈的节奏感,十分和谐。咏絮之兰,在保持兰花素雅的前提下,大胆启用了胭脂、曙红、石绿、石青等颜色,或与墨色相混,或与墨色并置、重叠,使画面更加鲜活、生动。
咏絮将主体兰花与陪体山石、竹叶相依托,打造出一个丰富的自然空间,并借助笔墨“对花写照将人意”:在她的作品中,时有“为花忧风雨”的凄婉情绪;时有赏“雾中之花”的神往意蕴,时有对“蓬勃丛兰”的生命礼赞。笔墨随意境的不同在不断变化,时简时繁,时清晰时模糊,时点厾,时勾线,使兰的形神之美得到新的表现,使悠久的“君子”文化意象,呈现出新的生命力,并具有现代意义的视觉效果和意蕴。
试问咏絮“我家幽兰”是否“异众芳”?咏絮多问而不答,然而有例可证:沈阳著名张氏帅府(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的官 )原有国画大师作品多幅,“九一八事变”,原有画作遭到破坏。2002年恢复帅府原貌时需补以新作。专家议定,非知名画家不请,入选者便有女画家柳咏絮。她以一幅《临风墨兰》,登陆张氏帅府。足见咏絮之兰,为人接受。是以素雅超越浓艳,给人一种飘逸秀雅之美,异众而芳。
咏絮将竹子视作人,她用画笔多侧面、全方位的塑造竹子的形象:她把竹子放到雾雨风雪中,叫它生存,让它张扬;又将竹子放入花草、山水、崖石不同群体里,叫它与之交流与之呼应,追求竹子在得到充分的人文关照后,又与大自然的别一物体共同生成新的意境。如:《傲雪》:在这幅画作上,咏絮别开生面地把竹干、竹冠分为两个部分,竹干破雪挺立 ,竹冠傲雪伸张;竹干似足踏荒原的武士,竹冠如簇拥戏雪的村姑,竹干与竹冠相互作用,表现出竹子刚柔并济的性格;这幅竹子突破了中国画画雪竹的程式,以淡墨画出竹叶上的积雪,浓墨画出雪中露出的竹叶,竹干上加以皴擦,画面中大块空白,强化雪之实体的存在,通过虚实对比,强化空间,更显竹子的铮铮风骨。她所画的竹子是今天的竹子,是她眼睛中的竹子,是以书写超越制作,给人一种洒脱、坚劲的美,异众而芳。
咏絮把“四君子”充分表现之余,突破藩篱,走进更广阔的天地。咏絮认为,生活丰富多彩,百花各有特色,没有入不了画的花鸟,只有达不到境界的画家,就美学意义上讲,角色无俊丑,花鸟无贵贱,存在就有价值,入画就有道理。咏絮画蜀葵、吊金钟、西番莲、柱顶红;鱼、虾、鸡……其中最为看好的是,游鱼与吊金钟。咏絮以一双慧眼,发现了吊金钟的象征性形态:花儿怒放时,如金铃摇曳;花儿含苞时,如红灯悬枝,即便是谢幕,也留下碧绿的结蒂,给人以余韵。在为香港回归举行的大型美术作品征集活动中,咏絮便将吊金钟请来入画,提名《簇簇花灯》,这幅作品,将花的名称、花的形态与活动主体贴切、巧妙、自然地融为一体,令人叹为观止。
咏絮画鱼,空灵到了极至。问她为何鱼,她说不知是何鱼;问她画的奥妙在何处,她说我以纸为塘,计白为水,泼墨生鱼,表现其自由活泼的生机。她寥寥几笔,不同墨色相聚,画得既有法度,又放松自由,通过形的呼应,色的对比,鱼儿戏水跃然画面。
我们没有忘记,咏絮当年正是以一幅兼工带写的《游鱼与芙蓉》敲开全国美展的大门,45年之后,她又以写意的《九鱼图》列入之左,选入名家荟萃的《新编芥子园画谱》。从前咏絮仿古人《芥子园画谱》学画;现在学画的人,要捧着《新编芥子园画谱》向柳咏絮学画了。